山西,是一片被黄河与太行山环抱的古老土地,承载着华夏文明最厚重的记忆。
从“桐叶封唐”到“三家分晋”,从“表里山河”到“天下脊梁”,山西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
今天,当我们回望这片土地上的十一座城市,它们的古称如同一串璀璨的明珠,闪烁着不同时代的人文光辉。
那么,如果将11个市都改回到古代的名字,谁的名字最美,最有韵味呢?
太原古称“晋阳”太原,是一座拥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城市,古称有“并州”、“龙城”、“晋阳”。
“并州”之名最早见于《周礼·职方氏》,为古代九州之一。
意为“两山相并之地”,形象地描绘了太原盆地被太行、吕梁两山夹峙的地理特征。
展开剩余89%关于“龙城”的古称,源自于两个历史典故:
一是北齐高欢在此建“龙城宫”,二是隋末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建立唐朝,使太原成为“真龙天子”的发祥地。
唐代诗人李白曾写下“并州豪杰知多少,尽道太原公子贤”的诗句,足见太原古城的文化影响力。
但要说到最有韵味的,应该还当属“晋阳”。
“晋阳”,意为“晋水之阳”,名字最为古老,源自春秋时期赵简子所筑晋阳城,见证了赵国崛起与三家分晋的历史风云。
如今的晋阳湖、晋阳街、晋阳里等地名,仍在延续着这一古老称谓的生命力。
大同的“云中”与“平城”在古代,大同有两个别称,一个是“云中”,一个是“平城”。
“云中”之名源自秦汉时期的云中郡,取“地势高耸入云”之意,极富诗意与画面感。
《汉书·地理志》记载:“云中郡,秦置,莽曰受降,属并州”,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还有苏轼的诗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更使其成为边塞诗的代表意象。
“平城”是北魏时期的称谓,取“平定之城”或“平原之城”之意。
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开启了近百年的“平城时代”,使大同成为当时北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从文化内涵看,“云中”承载了更多边塞诗情与军事重镇的意象,而“平城”则与佛教艺术(如云冈石窟)和民族融合的历史紧密相连。
若论韵味,“云中”或许更胜一筹;若论历史的厚重,“平城”又更具沧桑历史感。
运城古称“河东”和“凤凰城”与大同一样,运城古代也有两个称谓,“河东”和“凤凰城”。
“河东”之名始于秦汉时期的河东郡,因位于黄河以东而得名,是运城地区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称谓。
那一名称不仅地理指向明确,还承载了“盐运之城”的经济功能,柳宗元曾任“河东节度使”,足见其历史地位之重要。
“凤凰城”的别称,源自于当地“凤凰原”的地形传说。
那一名称将运城与吉祥鸟凤凰联系起来,赋予了城市优雅高贵的文化品格。
从音韵美感看,“河东”二字平仄相协,简洁有力,也更具历史深度与文化厚度。
而“凤凰城”三字婉转悠扬,富有韵律,极具美感,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地域自豪感。
临汾古称“平阳”临汾古称“平阳”。
“平阳”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意为“平水之阳”,指位于平水(今汾河支流)北岸的地理位置。
那一名称简洁明了,体现了临汾作为汾河谷地中心城市的平旷地势。
历史上,“平阳”曾长期作为临汾地区的统称,金元时期更是与“晋阳”齐名,成为山西两大文化中心之一。
忻州古称“秀容”“秀容”之名始于北魏时期,意为“秀美之容貌”,反映了忻州盆地山水相映的自然美景。
那一名称极富诗意,金代文豪元好问,就是秀容人,曾写下“问世间情为何物”的千古绝唱,更使“秀容”成为文人雅士向往的山水胜地。
朔州古称“马邑”朔州的古称“马邑”,此名始于西汉时期。
因秦将蒙恬在此筑城养马而得名,生动反映了朔州作为传统牧区的地理特征。
那一名称简洁有力,与“杀虎口”“右玉”等边塞地名共同构成了晋北地区的军事文化景观。
另外,其实“朔州”,也是它古代的名字。源自北齐时期,取“北方边陲”之意。“朔”字本义指北方或月初,引申为边疆。
相较于“马邑”的具体意象,“朔州”更具概括性,历史上,朔州一直是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交锋的前沿阵地。
吕梁古称“永宁”“永宁州”始于明代,取“永远安宁”之意,反映了当时朝廷那片“山高皇帝远”区域的治理愿望。
那一名称虽略显官方,但寄托了人们对和平稳定的朴素向往。
长治古称“上当”和“潞州”“上党”之名最早见于《战国策》。
意为“地极高,与天为党”,生动描绘了长治位于太行山巅、居高临下的地理特点。
苏东坡曾赞叹:“飞狐上党天下脊”,将上党视为天下之脊梁,足见其战略地位之重要。
那一名称不仅气势恢宏,还暗含了“敢于与天比高”的人文精神。
而“潞州”则源自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因境内有潞水(今浊漳河)而得名。
那一名称相对温和,体现了长治作为农业富庶地区的另一面性格。
明代嘉靖年间,明朝设立潞安府,“长治县”随之诞生,取“长治久安”之意,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从音韵美感看,“上党”二字仄起平收,读来铿锵有力;“潞州”则平仄相间,更为婉转流畅。
文化内涵上,“上党”与长平之战、壶关天险等历史事件紧密相连,而“潞州”则与潞绸、潞酒等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密切。
晋城古称“泽州”“泽州”之名始于隋朝,因境内沼泽众多而得名,体现了晋城作为“山西水乡”的自然特征。
那一名称给人以温润丰沛之感,与晋城盛产的铁器、煤炭形成有趣对比,暗示了那座城市刚柔并济的性格。
晋中古称“榆次”“榆次”之名可能源于其与榆社的地理位置关系。
据《汲冢周书》记载,昔烈山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社。地次相接者为榆次。
即榆次与榆社地相接次,故名“榆次”。
春秋时期,榆次被称为“涂水”“魏榆”,战国时期称“榆次”,秦置榆次县。
公元前361年,魏国把“魏榆”交换给赵国,因魏榆和赵国曾经的国都晋阳“地相接次”,赵国便把魏榆更名为“榆次”。
阳泉古称“漾泉”阳泉最早被称为“漾泉”。
因当地有五处泉水终年涌流,水势旺盛,故得名“漾泉”,后逐渐演变为“阳泉”。
清代《平定州志》记载:“本名漾泉,讹为阳云。”
历史上,阳泉的称谓演变最为复杂,大致如下:
西汉上艾县 → 北魏石艾县 → 唐广阳县 → 北宋平定县/平定军 → 金元明清平定州 → 清末民初阳泉村/阳泉站 → 1947年正式设市。
山西11个市的古代名字,每一个都蕴含着独特的韵味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们或霸气、或和谐,或灵动、或雄浑,共同构成了山西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画卷。
那些名字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山西的辉煌与魅力。
读者们,关于“山西11个市的古代称谓”,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发布于:山西省永信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