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类创新药康替唑胺片在国内上市,用于治疗对康替唑胺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和耐药的菌株)、化脓性链球菌或无乳链球菌引起的复杂性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作为国产首个获批上市的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正凭借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断覆盖血液科、结核科、感染科和呼吸科等21个科室,为多重耐药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01康替唑胺在抗结核治疗中的应用
噁唑烷酮类药物利奈唑胺在抗结核治疗发挥了较大贡献,在耐药结核病治疗中被列为长疗程方案中的A组首选药物,但是随着利奈唑胺的广泛使用,抑制骨髓和神经损害的发生率较高[1-3];此外,利奈唑胺的潜在药物间相互作用也限制了部分患者的用药选择[4]。康替唑胺针对初代噁唑烷酮类药物利奈唑胺的临床痛点进行改构,具备创新“三氟非共面”分子结构特点。该结构具有毒性减少、代谢独特且药物相互作用少及抗菌活性增强的三大优势,这些化学结构的改变,为康替唑胺良好的抗菌活性、更少的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5-6]。
图:康替唑胺与利奈唑胺的化学结构[6]
展开剩余87%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康替唑胺的体外MAO半数抑制浓度和CD34+半数抑制浓度最高,其次分别是利奈唑胺、特地唑胺,说明三种噁唑烷酮类药物中,康替唑胺对MAO抑制和骨髓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最低[5]。
表:三种噁唑烷酮类药物的对体外MAO和人CD34+骨髓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比较[5]
药物名称
半数抑制浓度(ρ/μg⋅mL−1)
抑制MAO-A
抑制CD34+细胞生长
利奈唑胺
4.1-4.9
6.3-7.9
特地唑胺
1.8
0.2
康替唑胺
12.3
15.7
关于“神经毒性”,2021年4月美国化学学会《毒理化学研究》关于“神经毒性”专刊上刊登了一篇康替唑胺临床前研究文章,文中报道了康泰唑胺的体外血清素能特征,以及口服给药的康泰唑胺磷酸氨基甲酸酯在啮齿动物中的相关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利奈唑胺,康泰唑胺对人 MAO - A 和 MAO - B 同工酶的可逆抑制作用分别降低了 2 倍和 148 倍 。在小鼠头部抽搐模型中,口服超治疗剂量(40、80 和 120 mg/kg)的康泰唑胺磷酸氨基甲酸酯未出现神经毒性;在大鼠酪胺激发模型中,口服剂量高达 120 mg/kg 时,也未观察到动脉血压显著升高,而作为对照的利奈唑胺在这些测试中引发了血清素能反应 。这些数据支持对康替唑胺继续进行临床评估,有望将恶唑烷酮类疗法拓展至同时使用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药物的患者群体,或拓展至 MAO 抑制剂禁忌的患者群体[7]。
此外,康替唑胺的血液学安全性也更好,针对复杂性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Ⅲ期临床研究显示,康泰唑胺组的白细胞减少(0.3% vs. 3.4%)和血小板减少(0% vs. 2.3%)发生率显著低于利奈唑胺,其他血液系统实验室指标异常(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康替唑胺组也明显少于利奈唑胺组[8]。
总体而言,在针对复杂性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Ⅲ期临床研究中,出现的常见(发生率大于等于1%)临床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不良反应,大部分是轻中度,且大多是一过性,无需药物治疗可自行恢复。
表:Ⅲ期临床研究常见的临床不良反应[9]
系统/器官分类
发生率大于等于1%的不良反应
康替唑胺800mg
(N =354)
利奈唑胺600mg
(N=351)
胃肠系统疾病
恶心
3.4
2.8
呕吐
3.4
0.9
腹泻
0.8
2.0
腹部不适
0.6
1.4
舌变色
0
1.4
各类神经系统疾病
头晕
0.3
1.1
基于有效性和安全性,康替唑胺在结核科不断得到应用。2024年12月18日,《康替唑胺治疗结核病专家共识》在《中国防痨杂志》网络版中国知网线上平台正式首发。这一里程碑式的结核领域中国专家共识,不仅为结核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与科学依据,也标志着康替唑胺在结核病治疗领域的应用迈入了崭新阶段,为全球结核病防治提供中国智慧。
02康替唑胺在非结核科室中的应用探索
上市后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中,在重症领域,针对急性胰腺炎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显示康替唑胺能够有效对抗MRSA、VRE等耐药菌株,揭示药物在复杂病理状态下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其在重症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在血流感染领域,研究者发起康替唑胺片治疗粒缺伴发热患者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评价康替唑胺片治疗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革兰性菌血流感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在骨科领域,研究者发起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中预防感染的有效性、安全性、骨组织及体液穿透性的前瞻性、单中心、单臂研究。在呼吸领域,研究者发起康替唑胺片在脓肿分枝杆菌肺部感染成人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随机开放平行对照临床研究,以利奈唑胺作对照,评估连续给予康替唑胺片治疗六个月后在脓肿分枝杆菌肺部感染成人患者中临床安全性与临床疗效。除此之外,康替唑胺针对其他疾病领域发起的临床项目也正在进行中。期待真实世界研究成果,为后续康替唑胺临床试验提供方向与方案优化策略,夯实其在噁唑烷酮类药物中的领先地位。
03 注射用康替唑胺钠新增针剂解决方案
注射用康替唑胺钠是康替唑胺片的水溶性前药,于2024年11月份完成治疗复杂性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成人患者的中国三期临床试验并达主要终点,新药上市许可申请于2025年5月22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受理通知书》;前期研究结果显示,注射用康替唑胺钠在保留了康替唑胺抗菌活性的同时,具有更好的水溶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注射剂型旨在填补静脉给药途径的空白,满足急重症患者的临床需求。此外,注射用康替唑胺钠/康替唑胺片还在中美欧等多个国家开展糖尿病足感染的三期临床试验,惠及更多患者。
综上所述,康替唑胺正通过早期探索+注册性临床研究+真实世界研究的多维研究网络,不断验证康替唑康的长期安全性与有效性,为患者、医生、药企和监管机构提供更全面的决策依据,最终推动医疗质量的提升。随着更多适应症的临床证据积累,康替唑胺有望成为多重耐药抗感染领域安全有效的标杆性药物,为全球感染性疾病防治贡献中国创新力量。
参考文献
[1] Kulkarni AP, et al.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Treatment of Gram-Positive Infections in India: What Is the Way Forward? Interdiscip Perspect Infect Dis. 2019 Apr 7;2019:7601847
[2] 邹莉萍,时正雨,梁丽,等.不同起始剂量利奈唑胺联合贝达喹啉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21,21(11):1056-1061.
[3] Borisov S, Danila E, Maryandyshev A, et al. Surveilla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first global report[J]. Eur Respir J, 2019,54(6): 1901522.
[4]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利奈唑胺抗结核治疗专家共识(2022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2,45(10):988-995
[5] Gordeev MF, Yuan ZY. New potent antibacterial oxazolidinone (MRX-I) with an improved class safety profile[J]. J Med Chem, 2014, 57(11): 4487-4497.
[6] Wright A, Deane-Alder K, Marschall E,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re ribosomal binding region for the oxazolidone family of antibiotics using cryo-EM[J]. ACS Pharmacol Transl Sci, 2020, 3(3): 425-432.
[7] Wang W, Voss KM, Liu JQ, et al. Nonclinical evaluation of antibacterial oxazolidinones contezolid and contezolid acefosamil with low serotonergic neurotoxicity[J]. Chem Res Toxicol, 2021, 34(5): 1348-1354.
[8] Zhao X, Huang H, Yuan H, et al. A Phase III multicentr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trial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ral contezolid versus linezolid in adults with complicated 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authors' response[J].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22 ,77(11):3210-3211 .
[9] 康替唑胺片(优喜泰®)说明书[Z].
发布于:湖北省永信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