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到临沂的大战时,许多人第一时间会联想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然而,实际上,这片土地在抗日战争时期便已成为中国军队击败日寇的起点。尽管当时中国的局势日渐危急,全国战场上节节败退,但在临沂的防线却成功击溃了日本最精锐的板垣师团,创造了抗战初期中国军队的首场大胜。
战后,日军的惨状可谓触目惊心,尸横遍野、血染大地,甚至不得不调动120辆运尸车收尸。这一败,成为自卢沟桥事变以来,日军经历的最惨重失败之一。那么,这场战役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是什么让中国军队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成功战胜了强敌?
这场战役的意义重大,其原因与当时中国的险境密切相关。1938年初,中国的局势已岌岌可危,上海和南京相继沦陷,无数国人丧失信心。即使是国民党内的许多主战派人士,也开始对形势产生动摇。汪精卫和戴季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37年年底,二人在国防军事会议上向党内高层发出了警告,建议认清形势,走向妥协。这一言论立刻引起了广泛共鸣,甚至有立法院院长于右任主动请缨,表示愿意代替蒋介石背负历史骂名。
展开剩余76%蒋介石内心已经动摇。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惨状,他早已生出退意,只是碍于领导身份不便言明。此时,日方暗示愿意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冲突,日本内阁提出了一份议和条款,委托德国递交给蒋介石。条款内容包括承认伪满洲国、重组政府、镇压抗日活动等五项苛刻要求,根本没有和平的诚意。若蒋介石签署这份不平等条约,无疑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蒋介石断然拒绝了和谈,并坚决表示要抗战到底。临沂战役便是在这一背景下爆发的。当时,国民党政府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扭转战局,抑制投降派的声音。战场的选择,蒋介石早已决定——徐州。这座城市曾是他统一中国的起点,如今,他希望在这里迎击日军。
徐州作为中国的交通枢纽,战略意义极其重要。如果日军快速占领徐州,将有可能切断中国的战略通道,实施所谓的“闪电战”,迅速占领更多城市。为此,蒋介石将希望寄托在徐州,并命令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抵挡日军南北夹击的进攻。
李宗仁立即指挥发起池淮阻击战,并成功将日军逼回了对岸,形成了中日双方的对峙。然而,山东的韩复渠却未能坚守阵地,导致日军顺利占领了济南、泰安。徐州的防线岌岌可危,幸运的是,川军122师及时到达,才阻止了日军的进攻。此时,蒋介石和李宗仁将赌注压在了临沂。
临沂的防守由四十军负责,而军长庞炳勋的表现却让人忧虑。四十军装备简陋、士气低迷,庞炳勋又以善于保全实力著称,曾多次在关键时刻选择撤退。然而,在这场战斗中,庞炳勋没有选择后退,而是组织了坚强的抵抗。
战斗爆发后,四十军顽强抵抗,利用地形优势,成功拖住了日军的进攻。尽管板垣师团实力强大,但面对中国军队的反击,新兵慌乱,老兵顶住了阵脚。经过四小时激战,板垣师团的指挥官最终下令停止进攻。
此时,李宗仁冷静分析战局,意识到庞炳勋部队的伤亡惨重,无法支撑第二波进攻,于是紧急请求张自忠的五十九军增援。张自忠部如神兵天降般突袭日军侧翼,日军措手不及,千人小队无法抵挡两万多人的军队。战斗激烈进行,板垣师团最终开始撤退。
尽管板垣师团做出了顽强抵抗,但中国军队的两面夹击以及张自忠的巧妙指挥让日军疲于应对。经过五天五夜的鏖战,板垣师团损失惨重,指挥官曾一度试图自尽,但被部下阻止。在日军最终败退后,战场上满是尸体,日军尸体装了120辆运尸车。
临沂战役的胜利为中国军队带来了久违的信心。这场胜利不仅粉碎了日军的进攻计划,也打破了他们的神话。然而,战争的残酷依旧存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日军再度对临沂发起进攻。经过一番激烈争夺,临沂最终被占领,虽然中国军队付出了近两万人的巨大代价,但临沂战役仍然是抗战史上的一个重要胜利,成为中国抵抗日军的象征之一。
发布于:天津市永信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